在眾人的觀念之中,特別是在玄幻小說的世界設定里,通常都會存在一種越是古老便越是強大的觀念。
然而,這種觀點并非全然正確,其具體情況還需依據比較的對象來決定。
例如,現代社會中的裝甲車無疑比起古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更為強大和先進,它們擁有更堅硬的裝甲以及更快的速度。
然而,如果要求現代人去復制一輛那個時代的戰車,那么結果可能并不如古人所制造的那樣出色。
這其中牽涉到許多獨特的秘制技巧和傳統工藝,這些寶貴的知識已經伴隨著戰國戰車的衰落而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則是騎兵戰術的興起。而如今此起彼伏,馬術也變成少數人的特長了,李介賓就沒騎過馬,只騎過驢,還差點被甩下來。
有了這種眼光見識,再去看《內經》就能明白,其中一部分脈為后人所不知,一部分與后世含義又不同,特別是關于脈診操作與具體脈象的論述,既不規范也不完善,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新的技術在發明與發現階段尚未定型的情形,但是這為后世經典脈學的誕生堅定了基礎。
《難經》獨取寸口,并且提出“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并且明確了“寸、關、尺”的概念,但是這里的“關”,還不是現在認為的關脈,只是作為寸與尺的界線。
關者,關隘也。
“原來是這么個關啊。”老唐老劉恍然大悟,有種學到了的感覺。
“然后就是《傷寒雜病論》里面的脈診了,張仲景的脈診并非獨取寸口,而是包含了扶陽、太溪脈,以推斷胃氣、腎氣的盛衰存亡。
張仲景論理崇真,是辨證論治的典范,他記錄下了三十五種脈象,摒棄了《內經》中部分脈名,這是一大進步。”
老劉鼓掌,說的好!這是傷寒論的勝利。
“然后就是王叔和了,他總結脈學,寫就了《脈經》,從此脈診才變成了一門可以學習傳承的技術,而并非玄之又玄的東西。”李介賓感慨道:“在王叔和之前,有大大小小80多種脈名,大部分根本沒有確鑿的記述,有等于無。”
“而王叔和竟然能將這些散亂的東西,最后梳理成法,使之流傳百世,其功不下仲景,歷史家太薄叔和,當給個脈圣的頭銜的!”
老唐跟老劉聞之,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