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三陽、四神、六經、八綱......
語言是有自己的體系的。
比如說新三國跟老三國。
網上新老三國的撕逼從開撕之后,就從來沒停止過。
拋開一些情感傾向,針對客觀現實來說,老三國受限于時代技術,在很多方面確實簡陋了不少,沒什么特效,打斗也更樸實。
但從某些方面講,又是精細的夸張了,有考古的up主,逐幀逐幀的講老三國里面的用具,那些漆盒,燈具,擺設,都能在博物館里找到同款——簡直像是打劫了博物館一樣,還有里面窗戶的還原,都能在磚圖上找到出處。同時,老三國是動用了國家機器,里面的人員素質又高的沒話說。
至于新三國嘛.......什么大聲密謀,三國第一戰神邢道榮,接著奏樂接著舞,曹操蓋飯的名梗數不勝數,你說不好看嘛,好像也不能說不好看,假如,如果這不是三國演義,換個劇名,換一下人名兒,是不是看著就舒服多了?
對了,就是這個感覺。
B站up主術澄曾經說過:老三國等于是一比一復制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老三國就是三國演義本身,里面的每句話每個表情都是經典;而新三國的編劇壓根兒就不懂三國,但是他并非沒有水平,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將三國演義這個ip,寫成了這么一個披著三國演義皮的商業電視劇。
單純從電視劇的角度來說,新三國不可謂不成功,所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賽道不同, 不必分個高下。
說句題外話,老三國里,大濕最喜歡的莫過于彈棉花兄的那段,“為本嘟嘟更衣!”。
這個情節是彈棉花兄當時自己設計的,一開始劇組還不同意——開什么玩笑,唐國強送的那女人衣服可是劇組從博物館借來的真漢服呀!穿壞了,彈一輩子棉花也賠不起!
而一部三國演義就已經如此,兩版電視劇就已經換了內核。
千年以來,無數醫家,他們理解的《傷寒論》,又該是如何呢。
再放到現在的今天,充斥全網的中醫文化,里面又混雜了多少泥沙?
董卓對貂蟬的稱呼“心肝寶貝”。
袁紹在誓師大會上的發言“此戰決定著未來五百年的歷史”。
潘鳳:“我的大斧早就饑渴難耐了!”
.......
懂三國演義的,知道這是改編,不懂的,那他們以為這就是三國演義。
更不用說中醫那么專業的東西了,什么都能跟中醫粘上,萬物皆可中醫化,遇事不決問中醫,解釋不通就說中醫。
但是中醫呢,也是科學的中醫,實踐的中醫,經歷過重重考驗的中醫,是發展中的中醫。
李介賓此時在琢磨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新三國”了。
將經方從傳統的汗、吐、下、和,化為發汗、瀉下、利尿、儲水。
傳統的吐法,是指用催吐法吐出不潔食物或者病邪,方子有瓜蒂散,但是其實換成糞汁效果也是一樣的,《三國演義》里郭汜妻用糞汁催吐解毒,原理是一樣的,經曰“因其高而越之”。
這是有時代背景的,古代衛生條件達不到,也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什么的,物質也貧瘠,經常會有吃出來的病,而這個病邪剛入口,還沒入里的時候,位置較高,是可以通過催吐法解救的。
但是,吐法也極其危險,現在的小盆友們有嘔吐經歷的,不管是吃了過期食物還是喝多了酒,那吐完之后半死不活的感覺,肯定是印象深刻。
吐瀉都會導致大量體液電解質流失,中醫謂“吐下之余,定無完氣”,而“氣隨津脫”。
現在好辦,掛水就行,500ml葡萄糖氯化鈉,再敲2支b2,3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