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全神貫注地聆聽著老師的講解,并一絲不茍地記錄下孫老師講述的學習方法。
許多同學還沒意識到,方劑學教材收錄正方233首,附方181首,每個方子就是一首“七絕”,那就是414首詩呀!
文科生大喜,而理科生估計要撓頭了。
李介賓:看我干嘛?我是理科生。
孫老師清了清嗓子,然后開始深入淺出地講解起方劑學的總論部分來。
他首先介紹了方劑的分類方法,將其分為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和解劑等等,并詳細闡述了每一類方劑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這種分類方法,是出自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個醫家是個重點人物,他自己編的這本書,很少有自己的方子,而是把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子收錄了進去,開創了綜合分類法。”
“汪昂67歲寫出《醫方集解》,79 歲時寫出《本草備要》,都是教科書形式,很少寫臨床,也不附病案。開創了中醫教科書的設計先河。他還編了本《湯頭歌訣》,就是用來配套學習方劑的,作為學生教學當中記憶的、記誦方。”
孫老師嘖嘖:“所以說,你們現在學習的這個方劑學呀,要好好感謝汪昂,與其說他是個醫生,他更像是一個教育家,為中國的中醫藥教育事業,添磚加瓦呀!”
日后背方歌背的頭昏腦漲的學生們:哦哦,我謝謝你呀!有些人活著,他已經s了,有些人已經s了,他還不讓人好好活著!
這并不奇怪,到了清代,中醫藥發展已經變得很完備,出現了專業培養中醫師的學校,官方也有相關的衛生機構,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鑒》甚至作為官方授課考試教材,然后有醫家給搞了套“輔導教材”,也是合情合理的嘛。
緊接著,孫老師又深入剖析了方劑的組成原則,強調君臣佐使的合理搭配以及藥物之間相互協同與制約的關系。
他通過生動的例子讓學生們明白了如何根據病情和治療目標來選擇合適的藥材并確定它們的用量比例。
最后,孫老師還結合實際案例,講述了方劑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他指出,正確運用方劑可以有效地治療各種疾病,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靈活調整用藥方案。
整個講解過程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表示贊同或提出疑問,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他的講解深入淺出,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實踐的廣度,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將一起學習各種經典的方劑,探索它們背后的奧秘。”孫老師微笑著說,“我希望你們不僅僅是學習方劑,更是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孫老師站在講臺上,他的身材圓潤,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給人一種親切感。他的聲音溫和而富有磁性,讓人不自覺地就被吸引進去。
講到最后,他突然問了個問題:“你們誰是李介賓同學?”
聽到孫老師問起李介賓,班里同學豎起了耳朵。
來了!來啦!每個學期的保留節目,老師拜碼頭環節。
上個學期師生相處和諧,不知道這個學期,是不是還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老師,我是李介賓。”李介賓站起來,然后人畜無害的笑著。
孫老師沒想到這李介賓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他稍微上下打量了一下這位聲名在外的學生,隨意的問道:“我聽說你當初在王老師的課上,寫的是關于李東垣的作業?”
“呃?噢噢,是呀,那時候我還小.......”李介賓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
原來是前幾章的那個作業呀,那不是才入學的時候寫的嘛,當時剛上學,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