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惡風時,都不能稱呼為太陽病。”李介賓繼續講道,這是很多學習傷寒論者察覺不到的,就是從條文本身去解答,而非用別的理論來解讀傷寒論條文(尤其是用內經解讀傷寒論,大濕認為極易誤入歧途)。
“類似的行文還有很多,比如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這里的‘反’字,反是反常的意思,那么正常來說,就是不該汗出的,但是卻是出現了.......”
有沒有一種突然好像聽懂了的感覺?反正學習小組里好多突然感覺自己有種錯覺,如醍醐灌頂一般,那本來枯澀難懂的條文,就這樣變得生動了起來!
所以之前看不懂,不是因為知識儲備的問題,純粹是因為語文沒學好?
有學生腦海里莫名其妙的出現了這樣的念頭。
李介賓又連續說了幾個傷寒論常見“語法”知識。
“太陽病,下之后......”指的是用承氣湯類的瀉下,但是這個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癥狀有變化了,“......下之后,其氣上沖者......”
重點來了!“下之”與“下之后”意思是不一樣的!
重點再強調一遍!在《傷寒論》里,如下之后、發汗后等尾詞加有“后”字的場合。
此處重點!加“后”字,表示因瀉下、發汗等原因,目前的證已經發生了變化!
重點需要反復強調!如果有“后”字,代表之前的癥狀已經消失,后面是新出現的癥狀。如果沒有有“后”字,則表示原來的癥狀仍然存在。
????
阿賓,你一個姓李的,又不姓張,你怎么知道張仲景這樣寫是這個意思?有學生還是有疑問的。
但是老劉額角已經開始冒汗了。
浸淫傷寒金匱數十年,條文倒背如流,所以李介賓剛說出來,他就馬上在心中一一對應了一下。
結果令他駭然!
太陽病,下之后.......
太陽病,發汗.......
太陽病,下之后.......
服桂枝湯,大汗出.......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
服桂枝湯,或下之.......
大下之后,復發汗.......
下之后,復發汗.......
發汗若下之.......
發汗后,惡寒者.......
太陽病,發汗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