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忙搖頭道:“臣以為物資財用不足,不能大舉行動,還是從長計議吧!”意思是不同意北伐。
太常蔡謨議侃侃而談,評議說:“時機有利與不利,大道之行也有伸有屈,如果不考慮強弱的形勢,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妄動刀兵,那么就會迅速敗亡,哪里有什么功業可談!
當今之計,北方胡族勢盛,不如自蓄威勢,等待時機再行北伐之事。
時機的恰當可否,全在于胡虜的強弱,而胡虜的強弱又全在于石虎的強弱。
自從羯族石勒起兵,經略中原,石虎便為征討武將,百戰百勝。
其所占據的地域,幅員遼闊,與當年的魏國曹操相當。
石勒死后大家都覺得石虎可欺,那么咱們看看石虎繼位都干了什么?
一是挾持君主,誅戮將相,在此期間,國內絲毫叛亂未起,沒有出現別國諸子奪嫡,天下大亂,國力衰微之像。
后石虎又翦滅諸邊兵鎮,削弱外寇,滅除段遼,四境之內尺土未失。
從哪里看出來石虎就不行了呢?”
眾人一頓紙上談兵,談古論今,各種政策兵法橫飛,對于庾亮支持的人少之又少,成帝不免猶豫起來。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大家都覺得太常蔡謨議說得非常在理,成帝遂下詔不同意庾亮大規模北伐,移軍石頭城。
偏在這時,唯一支持庾亮的王導又臥病不起。
成帝過府探望,終究無力回天,文獻公王導終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王導乃是成帝之師,兩人共同患過難,感情自是不比別人,喪葬的禮儀比照前人,按照漢代博陸侯霍光,又參考了安平獻王劉孚的舊例,一切參用天子的禮節。
王導一生清簡樸素,清心寡欲,善于因勢利導,重大關頭穩如泰山,對于司馬睿建立東晉又有從龍之功,可以說是輔政定國的典范,王導管理內政,反對鋪張浪費,從不奢靡,對幾位皇帝都極盡勸導,勸諫安民簡政,把錢用在緊要之處,在他的管理之下,東晉雖無日用之益而歲計總有余錢。
王導過江東以后,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能夠統和南北兩種勢力,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在華夏文化得以續延這塊功勛卓著。
東晉建立之初,百般空白,萬般艱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
王導卻對教育極為重視,他建議司馬睿若想王朝復興,華夏延續,培養優秀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上書請求修建學校。一方面可以教化百姓遵循禮法,忠君愛國;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賢才,方便朝廷日后征用。
王導本人也是詩書大家,對書法尤其癡迷,衣冠南渡之時,別的都不在意,卻特意將書法大家鐘繇的《宣示表》,囑咐夫人縫入袖中,并誓言:“貼在人在,貼亡人亡”。
他對族中子弟的教化培育也是盡心盡力,很多子侄都是在他府中讀書長大,他親自教學,后將《宣示表》傳與侄子,也就是書圣王羲之。
他也是個很有情趣的父輩,不是那種刻板嚴苛之人,嫡長子王悅聰慧異常,深得王導寵愛。
王悅小時候,與王導下棋,雖然他還是孩童,王導卻一步不讓,最后落子定勝負時,小王悅惱了,按著王導的手,不讓他落子,王導見此笑著說:“怎么可以這樣粗魯,咱們好像還有點親戚關系吧?”由此可見他家的教育氛圍是相當輕松的。
王導輔相三世,去世之時,自家倉無儲谷,他也衣不重帛,粗茶淡飯,詩酒清談過此一生。
可以說王導是不世出的人才,難得一見的出將入相之人。
晉末風云錄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