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讓自己省力一些,劉元昭決定向土謝圖汗示弱,他派出使者前去烏蘭巴托,面見土謝圖汗。
黃文林是帶著一封書信面見的土謝圖汗袞布,袞布聽說劉元昭遣使來了,他很好奇劉元昭派使者來作甚,于是面見了黃文林。
黃文林拜道“尊敬的土謝圖大汗,吾皇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愿意在額哲成年之后就會把蒙古大汗的汗位還給額哲。”
袞布看著黃文林,笑道“可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回去告訴劉元昭,讓他最好現在就退出察哈爾部的草原,不然,本汗就將率領大軍攻下歸化城。”
黃文林當即回道“大汗的話語,下臣一定帶到,下臣也以為吾皇不應該待在歸化城,不過額哲如今年幼,需要人教導,下臣覺得大汗正是合適人選。”
袞布大笑道“哈哈哈,你這人腦子還不錯,哼!黃金家族的事情當然由黃金家族內部人解決,趕緊滾吧,告訴劉元昭,讓他早點撤走。”
黃文林連忙躬身,拜別袞布,返回歸化城。
數日過去,劉元昭準備好了一個戰車營,一個步兵營,一個騎兵營,以及五千蒙古騎兵。
劉元昭把蒙古分為兩類,一類為普通牧民,他們只需要放牧,交上一些稅收即可。所以分給他們的牧場很大。
第二類即是騎兵軍戶,這些牧民只需要培養戰馬,訓練騎術,騎兵火器等,每個月都有國家發放的俸祿,俸祿免稅,如果軍戶中有人經商,不屬于免稅范圍。
普通牧民按照十戶為一隊,十隊為一鄉,十鄉為一鎮劃分牧場,牧場為輪休制度,不可過度放牧。
隊長,鄉長和鎮長都是一層一層推舉出來的,同時中央下放三司組織,監督運營。
一旦牧民養殖的牛羊馬不夠牧民吃用,將由監察組織確定后向中央申請糧食補助。
但是故意偷懶的牧民會受到懲罰。
每一隊都有一個教書先生,這些教書先生只是啟蒙教師,教授漢語拼音,推廣基礎的漢文化。
到了鄉一級,就有童生教授一些基礎的學時,一般是以論語基礎法律為主,還有思想品德教育。
先學做人,后學做事。
這個時候沒有現代那般科技發達,很多時候全靠百姓自覺,因此,劉元昭鼓勵教育,特別是思想教育。
到了鎮一級,那學的東西就多了,科學,人文,軍事,政治等。
優秀人才就可以到云中城進修,學習更高的文化。
人員安排根本不是問題,劉元昭自天啟七年起事,崇禎元年就開始基礎教育,他手中有不少可以進行漢語拼音教育的人手。
短缺教育人口是那些論語之類的,他手中還有工匠,農民以及不少傷殘士卒,這些都可以去教授知識。
很多事情都是一步一步來,劉元昭現在能給別人教授的都是現實急需要用的,至于更先進的東西,他只能交給后代去改變了。
一代人做一代事,他可以進行鋪墊,但不能大跨步的把后面的事情也給做完了。
為了能讓自己的后代接受新思想,又能繼承傳統文化不忘根本,劉元昭下令錦衣衛尋找顧炎武。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
南都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