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想法。
“既然如此,是否要控制比例?不然恐怕會影響商戶們的積極性。”朱由校也想到一個細節。
“那是自然,還是要考慮到老朋友們的份額,畢竟以前都是他們跑前跑后,現在不能不用人靠后。”
針對鐵路修建的資金來源,兩人基本上達成一致,實際上,這是內閣幾人大致商議后的方案,只不過有些細節還沒敲定,比如說關于小戶的參與。
內閣會議就沒有說的很清楚。
而朱由校能參與進來,也算是泰昌交給他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畢竟債券和鐵路,都是大明重要之事,而朱由校的老師又有徐光啟,交給他倒是也合情合理。
至于太子的封號,如果此事干的順利,或許不久就能降落到頭上。
雖然此前泰昌對朱由校的態度并不怎么樣,但是在他繼位之后,尤其是方書安的分量越來越重以后,泰昌便重新審視了朱由校。
就像是他父親最后不得不做出的決定一樣,泰昌發現,朱由校是最合適的太子,沒有之一。
他和方書安的關系,能超越任何一個競爭對手的優勢。
“對了,方才說土地降價之事,是普遍現象還是偶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