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考慮片刻,“方的?”
“那您可曾聽說天邊是怎樣?”
“天邊?大約是一望無際的水?大地盡頭是海,海的盡頭便是無邊懸崖吧,還未曾聽人說過。”
“您可知利瑪竇?”
“那是知曉的”朱由校答道。
“百年以前,葡人和西人分別向東西航行,最終,他們回到了開始的位置,您說,是方是圓?”
“看來,是圓的啊”朱由校當然明白回到原點代表著何意。
百余年過去,大地是球形的消息依舊沒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是貴為大明世子都如此,何況普通人。
西人葡人用老祖宗制造的火藥滿地撿黃金,先人大部分時間用來當炮仗,乃至于現(xiàn)在最先進的火銃都是西人制作。
是大明百姓不夠聰明么?顯然不是。
大明的讀書人吃飽喝足之后,就想著怎么干掉那些不順眼的。
方書安連著說了一堆,朱由校陷入沉思當中,事實好像真的如此,只是沒有人系統(tǒng)總結過。
“你相信有一天,可以做到人人都餓不死么?”
“你在忽悠我!”朱由校正色道。
“相信我,一定能做到。”
“不,我更愿意相信你說的撿黃金。”朱由校笑瞇瞇的道。
“撿黃金是體力活,都是血淚,不如我們造出寶貝,讓他們把黃金送來。”方書安說。
此話一出,李盡忠和朱由校像是看傻子一般的眼神看著他,“能撿東西為何要干活?”
“你們有所不知,能撿到黃金卻撿不到糧食,東西做的好,不僅能得到黃金,更能得到糧食和吃穿用度。只有讓窮人都富足,才能讓大明永存。”
方書安說的過于玄幻,兩人根本沒法相信。
是啊,此時的人們怎么會相信,有一天在化肥、農(nóng)藥、雜交水稻的加持下,畝產(chǎn)能做到一千二百斤呢?眼下,三百斤已經(jīng)是相當不錯的水準了。
“一切皆有可能,還是咱們接觸的東西太少,是時候見識見識西夷那些有用的東西。咱老祖宗聰明,留下太多有用的東西,可惜千百年來的讀書人,只喜歡用那些句子來約束百姓,卻把能改善生活的雜學當作邪物對待。”
看著朱由校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方書安知道還需要加把火。
“雞兔同籠,想必世子是聽過的,不如我來出題?”
看見他微笑的開始期待,方書安便出題
隨后,直到茶都換了兩邊,依舊沒有數(shù)出來。
“盡忠,再幫我換一張紙,快了快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