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鐵塊,他們通過一層層熬制的皮膠粘到鐵皮之外。
中間還會填些鋸末,以便于奇怪的破片能夠更好的附著在表面。
最后又是一層紙殼和油紙,火藥彈外科才算完畢,再裹上一層麻紙,套進麻繩袋子之后,才算完事。
大明的顆粒化火藥工藝基本達到黑火藥的巔峰,方書安并沒有做太多改進,畢竟現(xiàn)有的工藝,想要做成藥柱,難度還是比較大。裝藥之后陰干,便是能上戰(zhàn)場的佳品。
可惜沒有碰炸引信,不然方書安覺得已經(jīng)是目前工藝條件下的巔峰之作。
棉甲能防御百步之外火繩槍的命中,卻擋不住近在咫尺破片。
鑄造的鐵殼已經(jīng)盡可能薄,但是依舊有不小的重量。
沒辦法,事急從權(quán),方書安準(zhǔn)備下一步用鍛打的鐵皮沖壓制作。
沖壓機沒有,只好用原始的錘擊,相比之下效率低上許多。但是重量減少,可以加大裝藥量。
錘擊也不是人工敲錘,通過水車帶動滑輪組,設(shè)計成自動起落的大錘,往復(fù)敲擊之下,達到反復(fù)捶打的效果。
此刻顆粒化火藥的裝藥量約有八兩,按照71的威力比,也不過相當(dāng)于80克tnt,比較后世的主流手榴彈,大約是中流裝藥水平。
黑火藥的爆速不及tnt,相比之下,威力恐怕也就限于六米到十米之間殺傷力。
但是,足夠!
此前不是沒有火藥彈,一個個大疙瘩,充其量就是大炮仗,能炸死人都要靠運氣。
ntnt的火藥彈就不一樣,結(jié)合破片的威力,一彈下去炸死四五個人不成問題,即便是身著重甲,四散的破片也能從任何保護不到的地方鉆進去,比如眼睛,比如交界部位。
還有就是戰(zhàn)馬腹部等柔軟部位,被破片擊中之后,造成的疼痛會讓其瞬間倒地。莫說戰(zhàn)斗力,不把馬背上的騎手殺死都算運氣好。
這便是方書安之目的,盡管總重量達到六斤的火藥彈不能像鏈球那樣扔到百米之外,只要他們集中爆發(fā),即便是重裝騎兵也要部趴在地上。
更不要說,借助投石機等武器之后,投出幾百米的距離。
變相等于把大威力開花彈引入戰(zhàn)場,那場面,想想就能讓敵軍陣地變成修羅場。
唯一的缺點便是發(fā)射方式比較復(fù)雜,需要用旋轉(zhuǎn)的力量投擲出去。
當(dāng)然,這里邊有兩層含義在內(nèi)。
選拔擲彈兵是方書安留下的后手,算是他以后組建精銳部隊的試點,畢竟在歐洲,擲彈兵最開始也就是整個軍隊里最為精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