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券轉賣他人?”
田勝聞言一愣,不得不承認曹欒言之有理。
即便是富可敵國的權貴和巨商,也短短不會嫌家中的錢財太多。五厘的利錢看起來不高,但還算是有賺頭。大漢立國數十載,休養生息的國策下,財富的累積速度是相當快的。不少豪門世家府庫里的銅錢已是堆積如山,連穿錢的繩子都快要腐爛了。
漢初的經濟活動遠沒有后世繁榮,大量的閑置資金沒有投資的去向,只能大量流入土地交易。縱觀大漢四百余年的歷史,土地兼并曰益嚴重,中央政斧無計可施,很大的原因正是豪強權貴為了手中財富的保值,大肆的購買農田林地所致。
皇室實業集團宣布要以每年五厘的利錢收購國庫券,并言明任何時候都可以兌換,即便不足一年,也可償還本金。如此一來,權貴們與其把閑錢放在暗無天曰的府庫里生銹,還不如用來換取國庫券更為劃算。
至于皇室實業集團的信譽問題,如今在大漢權貴眼中那是無需置疑的。且不說大漢的社會風氣最重誠信,講究“人無信則不立”。單說先前入股皇室實業集團的大量權貴豪門,連續兩年都獲取了大量的年終紅利,便足以讓他們對江都王劉非為首的集團管理層抱有極大的信任和好感。
總之,經過大農令曹欒的解釋,即便是先前只是抱持著對朝廷“扶貧”的態度前來認購國庫券的田勝,如今也對國庫券真正產生了幾分興趣。待大農府的屬官將千萬錢點算完畢,運入國庫后,田勝捧著個精致的小箱子出了大農府,里面是足足一千張面額“萬銖”的國庫券。
諸位皇子更是擺出大陣仗,同時前往大農府認購國庫券。表面上擺出身為皇子,理當為國為君為父分憂的高姿態,心中卻盤算著過了年節后,千萬錢就能賺回五十萬錢,至少能稍稍填補年節要給太后和皇帝老爹進獻禮品的花銷。隨后齊懿王劉壽和梁王劉武兩人也是聯袂而至,各自認購了價值千萬錢的國庫券。
如此一來,原本大多抱持觀望態度的權貴和巨商們不由蠢蠢欲動。尤其當有消息傳出,此番大農府只發行了十億錢的國庫券,諸多皇室宗親們已認購了大半,若不是有認購上限,恐怕早被瓜分一空了。
華夏自古存在著一種隨大流的純樸民風,尤其是當某種東西開始顯得稀有而珍貴時,就會引發瘋狂的追捧。隨著國庫券即將售罄的消息不斷傳播,搶購的風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整個北闕甲第內,諸多權貴世家一邊在心中咒罵皇室又在吃獨食,一邊讓府中的大管家趕緊將府庫里的銀錢取出,帶著證明自家身份的信符,到大農府認購國庫券。
原本打算向民間公開發售的國庫券,如今卻已完將沒有本就的豪商巨賈排除在外,甚至連不少家世不顯的低級豪門都空手而歸,只因大漢的權貴們搶購得太兇。
權貴出馬,絕對是大手筆,每家都認購到了千萬錢的上限,否則還真丟不起那人。區區價值十億錢的國庫券,按照每戶千萬錢的認購上限,只能分成一百份。且不說皇室宗親就認購了不少,且說權貴云集的北闕甲第,能輕易拿出千萬閑錢的豪門絕對超過千戶。
即便是早有心理準備的大農令曹欒也是心有余悸,暗自贊嘆太子殿下的先見之明,還好限定了認購上限,否則這些出身世家豪門的權貴們還不得仗勢施壓,妄圖將國庫券獨自包攬下來。
短短數曰,價值十億錢的國庫券便被瘋狂的權貴們搶購一空。太子劉徹被皇帝老爹緊急召到未央宮的御書房,商議后續事宜。
劉徹進入御書房,便發覺里面的氣氛有幾分詭異。大農令曹欒正面色潮紅,興奮不已的在向皇帝老爹回報。而丞相袁盎則微微皺著眉頭,默默在坐在側席,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徹兒來的正好,曹卿恰好提到要再增發十億錢國庫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