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附加價值的精致農業!
大漢群臣雖難以理解皇帝陛下口中蹦出的大量新詞,卻也能從大農令東郭咸陽的解說中理解陛下的意圖。
種桑養蠶是毋庸置疑的,錦繡江南說的不知山水雋美,更是那方地域能制出上佳的紗緞絹綢。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隔著涓涓淮水已有如此大的差異,更遑論隔著滾滾大江的江北與江南,蔬果類的經濟作物是現今大漢較為匱乏的。
隨著大漢臣民愈發富足,不但能用主糧填飽肚子,且因大農府和太仆府大力鼓勵民間養殖禽畜,大搞菜籃子工程,家境寬裕的老百姓已能時常吃些蛋肉甚至奶制品了。
唯是蔬果反倒吃的少,別扯甚么野菜野果之類的“健康食品”,那是后世人舒坦日子過多了,大漢百姓若真能吃到口味頗好的便宜蔬果,誰特么跑山里去挖那些咯嘴倒牙的野菜野果?
或許有人會問,老百姓若是想吃蔬果,早年為甚不種,而要朝廷頒布政令才曉得要種呢?
且不說秦漢以前,便是后世歷朝歷代,統治者皆以經濟作物為“谷蔬之禍”,不允許百姓隨意種植,“侵占”農田的,不是他們目光短淺,而是古代的糧食畝產量著實太低。
在劉徹“發明”化肥,且大肆興辦石油和硫酸等化工產業,使鉀肥和氮肥得以廣泛施用前,大漢的糧食平均畝產不足兩石,在江南尚未開發前,要養活數千萬的臣民,著實是不容易。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地農業局的官吏不斷向百姓普及化肥,講解如育種架秧等知識,逐步提高民間農藝,推廣新式耕犁等優良農械的使用,民間的耕牛數量又逐年增加,不但使得糧食畝產暴增至近愈五石,更大幅提升了耕作效率,釋放出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進入各類作坊務工。
在此情形下,在江南推廣蔬果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最是合宜,因著瀝青大道已鋪設至各郡的主要大城,部分較易保存的蔬果還可輸往中原北方乃至關中郡縣,將可大幅提升大漢臣民的生活水準。
金秋十月,大農府屬官,帝國科學院農研所的博士和農匠們紛紛奔赴江南各郡縣,將在秋收后通過各地農業局向百姓推廣更多的新農藝和適宜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
尤是大江下游的會稽,丹陽和豫章三大郡,大農府工部的交通司皆撥下重金,著當地官府專款專用,將瀝青大道往下轄各縣延展,使物流更為暢通。
百川船運更是看好三郡未來的船運前景,大舉整葺當地的水陸碼頭。
一時間,豪商巨賈紛紛奔赴江南三郡,各地世家大族也到當地置辦族業,依著過往經驗,跟著皇帝陛下這位“散財童子”做事,絕對大有賺頭!
倒是四大商團早已搶占先機,盡皆完成了大體布局,正好整以暇的繼續拓展旗下各式產業,就坐得獲利了。
近水樓臺先得月,這群皇親國戚可早就曉得皇帝陛下意欲開發江南,足足等了好些年,可算是等到即將大豐收的時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