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郅都,大農令東郭咸陽和少府卿陳煌,硬是籌措出近百余萬金巨貲,在三大瀕海水師的駐地修筑大型船塢,耗費三載光陰,建造出這九艘巨艦。
之所以如此下血本,與瀕海水師最新的整軍方略有關。
三大水師派艦群輪駐仰光軍港已行之有年,此番征伐百乘王朝,更是各自抽調三百艘風帆戰列艦前去參戰。
皇帝劉徹順勢為瀕海水師修定了未來的整軍方略,名曰“三三制”。
三大瀕海水師,各劃分三支艦群,一支靠港休整,一支近海巡弋,一支出海遠航,互相輪替。
九艘巨艦,無疑要作為各支分艦群的旗艦,配備的兩艘補給運輸艦,也不止服務于旗艦,而是整個分艦群。
至少在十年內,朝廷是不可能再花費重金打造類似的巨型鐵甲艦了,太尉府的購艦計劃則仍將持續,目標是要將三大水師的九支分艦群皆換裝鐵甲炮艦。
現今每支分艦群轄有的三百艘風帆戰列艦將逐步汰換,以旗艦為核心,輔以四艘大型鐵甲艦、十六艘中型鐵艦和六十四艘小型鐵甲艦,形成八十五艘戰艦為主體框架的艦群。
以八十五艘鐵甲炮艦汰換三百艘風帆戰列艦,艦群規模雖是大幅裁減,然戰力卻必將大幅躍升。
兵貴精,不貴多,皇帝劉徹向來就是精兵方略的擁躉和踐行者,更竭盡所能的將此等整軍思維在大漢軍夯實夯勞。
大漢頗為完善的兵役體系給了劉徹推行精兵政策的基礎和底氣,成年男子皆服兩年兵役或出貲代役,一年府兵,一年邊軍,故而大漢不缺預備兵員,在數度裁撤邊軍后,更省下大筆軍費,從而投入到募兵體系,搭建起多支精銳騎營和五大水師。
征兵與募兵并行的軍隊體制,在后世是多少國度渴望搭建卻又無法成功的,然在大漢臣民看來,卻是這般順理成章,劉徹只需稍作調整,使其更加完善,便連大體框架都無須更動。
大漢軍力強盛,遠邁華夏后世朝代,不是沒有道理,單就軍力而論,盛唐亦遠不及強漢,漢人的尚武精神,卻不知是何時喪失的。
言歸正傳,再說大漢水師。
鐵甲炮艦對燃料和彈藥的補給要求很高,若艦群要出海遠航,兩艘大型補給運輸艦尚且不足,日后還須陸續補充。
此等龐大的整軍計劃,意味著三大瀕海水師要繼續修造近千艘鐵甲艦,且不乏大中型戰艦,估摸著得耗費近愈十載光陰,投入造艦的貲財不下千萬金。
太尉府軍事預算雖是逐年增長,然今歲也才七十萬金,不可能獨立支撐如此龐大的購艦計劃,好在漢軍連年對外征戰,通過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上繳國庫的貲財除卻填補虧空,余下的大多投入了購艦計劃。
獲利豐厚的鴉片貿易更為大漢水師了大量貲財,對購艦計劃進行了反哺,稱得上另類的以戰養戰。
正因如此,論及對戰爭的渴求,水師并不遜于陸師的,大漢臣民也逐步扭轉了過往對水師的偏見,曉得現今的水師將士也是能建功立業的,也是能加官進爵的,不少漢家兒郎紛紛應募入伍。
皇帝劉徹對此自是樂見,大漢坐擁廣袤領土,又有萬里海疆,其實無須陷入陸權和海權何者更為重要的迷思。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待來日,五大洲,四大洋,億萬蠻夷,都要匍匐于漢騎的戰刀鐵蹄,震懾于漢艦的堅船利炮。
饒是三大瀕海水師的戰艦尚待大量汰換,然現今作為主力戰艦的風帆戰列艦也足以橫行海上了。
逐浚將軍唐濤統御九百余艘戰艦,用了兩月光景,將百乘境內的大漢騎軍逐批載運回巽加東南外海的沖積群島。
到得六月上旬,最后一批騎軍將士也已登艦北上,預計可依既定的撤軍計劃,于下旬抵達波拉島